泰安新闻发布> 直播回放> 浏览文章
泰安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实录
2025年11月26日 来源于:本站原创

 

图文直播——

 

2025-11-26    15:50    主持人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邀请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冠祥先生,市水利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程传民先生,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李强先生,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永辉先生,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市水资源水土保持服务中心主任张明泰先生,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阴军伟先生,介绍我市全方位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王冠祥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微信图片_20251126162321_1465_124.jpg

2025-11-26    15:51    王冠祥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与大家一起共同盘点“十四五”时期全市水利发展的丰硕成果,共话新时代水利事业的光明前景。首先,我谨代表市水利局,向长期以来关心、关注、支持我市水利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以及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水利事业昂首阔步、跨越发展的关键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水利系统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黄河战略为引领,以水安全保障为核心,以防汛抗旱、供水保障、河湖治理为重点,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磅礴“水动力”。

坚持项目带动,现代水网体系全面升级。深度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锚定“一轴众支、一湖多库、五纵十横”现代水网建设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凝心聚力、笃行实干,奋力推进水利大投入、大治理、大协同。五年来,水利投资规模高速攀升。从2021年的13.89亿开局,到今年的44亿收官,水利投资以年均30%增速,连续大步迈上新台阶。5年水利总投资预计将突破150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2.5倍。2024年,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绩效评价全省唯一三项指标“全优”。五年来,水利工程布局迭代优化。围绕大汶河流域治水核心“主战场”,精准布局实施189个重点水利工程。王家院水库、汶口坝、堽城坝、砖舍闸等一大批战略性、全局性重点项目相继落成,16个重点引调水工程互联互通、丰枯调剂,构建起骨干引领、多点支撑的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五年来,水网综合效益多元拓展。戴村坝等3处水利遗产入选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央视元旦晚会花落天平湖水利风景区,天颐湖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京杭运河柳长河段达到二级航道标准,东平港通江达海、千里畅行。大河水库每年优先保障泰安蓄能电站一期发电用水800余万方,大汶河干流落实二期建设用水指标411万方,助力打造“储能之都”。水利工程与文化旅游、内河航运、绿色产业等多领域实现协同发展。

坚持生命至上,洪涝灾害防线深度巩固。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面对极其复杂严峻的防汛抗旱形势,连续5年实现“河道零决堤、水库零垮坝、人员零伤亡”的防御目标。五年来,我们持续优化指挥防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汛工作,每逢台风、强降雨等关键节点都有市领导坐镇决策、一线指挥。水利、应急、水文、气象等单位协调联动、一体发力,建立“监测预警—会商研判—指挥调度—应急处置”全链条防汛指挥工作机制,为成功应对各类洪涝灾害提供了坚强保障。五年来,我们持续筑牢工程防线。累计投入防洪工程建设资金超41.3亿元,全市防洪减灾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实施大汶河、柴汶河、瀛汶河、石汶河等中小河流治理项目23个,治理河长262公里,骨干河道防洪标准提升至20-50年一遇;滚动开展病险水库、水闸安全鉴定,实施5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消除安全隐患;完成老湖区洪水相机南排等系列工程,有效扩大流域洪水外排出路。五年来,我们持续升级技术防线。整合水利、气象、水文等各类数据资源,建成智慧化防汛抗旱决策指挥平台,累计布设大坝安全、雨水情测报、视频监控、预警叫应等各类监测站点3500余个,全面覆盖水库、山洪风险区和重点河段,实现洪水防御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深刻变革。

微信图片_20251126162341_1472_124.jpg

2025-11-26    15:54    王冠祥

坚持以水而定,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全方位落实“四水四定”原则,量水而行、因水施治,持续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五年来,我们持续扩大供水“盆子”。大汶河干流改建3座骨干拦河闸坝,新建1座中型水库,实施4座重点水库增容,新增地下水源井4029眼,全市水利工程总供水能力达到13.6亿方;建设王家院、群将湖、滨湖等系列引黄工程,黄河水利用能力达到9135万方,引黄指标利用率提升至75%以上。建成肥城康润、宁阳经开水务等一批再生水利用工程,年均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01亿方。基本形成“本地水为主导,外调水为补充,再生水循环利用”的“三水互补”水资源保障新格局。五年来,我们持续拧紧节水“阀门”。多措并举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2024年,全市用水总量10.35亿方,比2020年减少0.96亿方,下降8.5%;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下降27.7%、35.4%,连续4年超额完成省级下达的控制目标。五年来,我们扎实做好管水“文章”。先后出台《泰安市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关于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全面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十四五”期间,累计查处违法取用水案件114个,实施行政处罚214万元,征收水资源税9.17亿元。市本级和东平县入选全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试点,新泰市成功创建省级水资源集约节约示范县。

坚持绿色发展,河湖生态环境系统重塑。以全面实行河湖长制为抓手,统筹推进水生态治理保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河湖生态环境,不断擦亮泰安绿水青山底色,提升金山银山成色。五年来,母亲河全面复苏。充分整合各方力量,集中项目、集中资金,统筹推进大汶河“水、岸、滩、堤、路、景”一体化治理,打造“水晏河清、岸绿景美、人和文丰”百里生态廊道。动态调度生态水量,戴村坝断面连续4年常年流水,成功破解河道断流历史性难题,大汶河作为山东唯一,入选全国母亲河复苏行动典型案例。五年来,幸福河湖全域开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联合签发总河长令,高位推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十四五”期间,累计建成省级幸福河湖32条、202.3公里。东平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国家试点通过终期评估,宁阳县洸府河成功创建水利部淮河流域幸福河湖,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大幅提升。五年来,水土流失有效遏制。以泰山区域为核心,以小流域和坡耕地治理为重点,先后实施水土保持项目25个,累计治理面积405.11平方公里,全市水土保持率达到83.48%,提升2.35个百分点。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12条,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3个、科技示范园2个、示范工程1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创建数量全省第一。

坚持惠民宗旨,民生水利设施持续完善。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涉水问题。五年来,“幸福之水”通往千家万户。以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先后新建、提升水厂23座,铺设主管网2700公里,集中实施2005个村供水工程建设改造,全市农村供水规模化工程覆盖率提升至96%,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水质合格率达到100%,全面实现“村村通、户户通、时时供、优质供”任务目标。五年来,“增收之水”流进万亩田畴。先后投入10.64亿元,实施汶阳田、安孙、东引汶等6座重点大中型灌区项目建设和提升改造,累计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1.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1.72万亩,年新增节水能力2805万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63,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五年来,“发展之水”助力移民共富。持续扛牢山东第一移民大市责任担当,以水利移民“千万工程”为抓手,以7大移民示范区为重点,累计落实后扶资金23.7亿元,为移民群众量身打造特色产业55个,实现人均年增收6468元。建成省级美丽移民村141个,惠及群众13万人。在全省水库移民扶持基金和三峡后续工作绩效评价中荣获“五连优”。

踏浪前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十五五”的崭新征程即将开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强的力度,推动全市水利事业再上新台阶。

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2025-11-26    16:00    主持人

接下来,请各位记者朋友就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时请先通报自己所在的媒体单位。

 

2025-11-26    16:01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暴雨、山洪、台风、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多发。请问“十四五”期间全市防汛抗旱面临怎样的形势?水利局在洪涝灾害防御方面,采取了哪些针对性措施?微信图片_20251126162353_1475_124.jpg

2025-11-26    16:01    刘永辉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十四五”期间,我市极端天气事件呈现“多发、频发、重发”态势,突破历史纪录的极端灾害事件时有发生。

从面临的形势看,全市防汛抗旱形势极为复杂严峻,2021年,黄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大汶河与黄河洪水过程叠加,东平湖腹背承压、双线吃紧,连续超警戒水位28天;2022年、2023年,连续遭遇“梅花”“杜苏芮”等台风影响;2024年,发生严重旱涝急转过程,上半年,全市平均降雨量仅为34.7毫米,不足常年平均的一半,汛期,连续发生12轮强降雨过程,平均降雨量达到751.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52.4%;今年汛期,降雨“面弱点强、分布不均、夜间突发、伏秋连汛”等特征更加突出,先后有83个站点24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瀛汶河、石汶河一度发生超标准洪水,10月份,又出现历史罕见长时间秋汛。

从应对的措施看,水利部门立足行业职能,扛牢防汛“天职”,科学精准防御,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河道洪水防御。先后实施23条重点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全力补齐工程短板。持续强化重点堤段、重点部位、险工险段巡查防守,靠前预置抢险队伍、物料、设备,确保防早、防小、防住。健全大汶河流域防洪调度指挥体系,依托9座骨干拦河闸坝,综合运用“拦、分、蓄、滞、排”等调度措施,先后成功应对29轮洪峰过程。二是强化水库安全管理。精准做好16座大中型水库指挥调度,先后下达调度指令122次,累计拦蓄洪水6.2亿方,最大限度发挥流域水库群“拦洪削峰”作用。全力做好601座小型水库度汛管理,全面落实运行管理保险服务,实施5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动态消除安全隐患,有效避免重大险情。三是强化山洪灾害防治。针对229个山洪灾害危险村,逐个落实防御措施,累计设置应急避险场所1564个,维护提升自动监测站点1200个,新建视频监控43处,增设入户报警叫应终端600套,果断组织人员避险转移5712人次,全力避免人员伤亡。四是强化旱涝同治同防。全市共建成大中型灌区42 座,各类小型泵站、灌溉水源井3.72万座,“十四五”期间先后调度农业灌溉用水24亿方,为保障全市粮食生产发挥了重要“压舱石”作用。

下一步,随着全国降雨带不断北移,颠覆传统认知、突破历史极值的极端天气事件可能更加频繁,未来的防汛抗旱形势可能更加复杂严峻。我们将持续树牢安全发展理念,着眼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做足防御准备,落细防御措施,全力守牢防汛抗旱安全底线。

谢谢!

 

2025-11-26    16:05    中国山东网记者

泰安作为典型缺水城市,请问市水利局在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微信图片_20251126162345_1473_124.jpg

2025-11-26    16:05    张明泰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市年均降水量690.6毫米,汛期(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6.5%。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6.0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82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的1/7;亩均水资源量304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的1/6。加上时空分布不均,丰枯变化与用水需求错位,资源性、指标性、工程性缺水并存,给水资源管理保障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着眼于解决“水资源短缺”这个最大矛盾,我们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不断加强水资源刚性约束,充分发挥水资源在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控制性作用。一是严格控水。持续强化区域用水总量控制,不断完善水量分配指标。对全市自备水源及年取水1万方以上的重点用水单位实现用水计划管理全覆盖。以大汶河干流为重点,逐个细化取水口年度引水计划,实施分时段水量调度。“十四五”期间,全市年度用水总量保持在11亿方以下,较“十三五”压减12%以上。二是全力增水。围绕强化流域雨洪资源利用,先后实施新建王家院水库,堽城坝、汶口坝、砖舍闸改建以及直界、尚庄炉、群将湖水库扩容等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增加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9000万方以上,全市水资源保障水平显著提升。三是统筹调水。将黄河水作为我市重要补充水源,先后建成王家院水厂、肥城群将湖水厂、东平滨湖水厂等3个骨干引黄调水工程,新增引黄能力5561万方;大力实施引汶入泰、引汶入肥、引汶入宁等系列引汶调水工程,最大限度实现水资源丰枯调剂、区域均衡。四是深度节水。大力推广使用非常规水,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大力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累计创建省级以上节水社区、节水企业、节水高校、节水灌区等示范载体187个,有效发挥节水表率作用。五是改革活水。积极发挥山东省沿黄九市水权改革牵头市引领带动作用,以水权交易激发节约用水内生动力,累计完成水权交易234笔、1.31亿方,落地全省首笔跨地市黄河水权交易,建成全省首个县级“水银行”,市本级和肥城市分别入选山东省“水权贷”和水权收储再配置试点。

下一步,我们将一以贯之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坚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

谢谢!

 

2025-11-26    16:09    大众日报记者

河湖生态治理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请问市水利局在推进河湖生态治理方面有哪些创新做法和成效?微信图片_20251126162348_1474_124.jpg

2025-11-26    16:09    程传民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泰安地处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其中,黄河流域645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3.2%,占山东省境内黄河流域面积的47.5%,是山东省唯一黄河干支流全域覆盖的地级市。大汶河是黄河下游最大一级支流,东平湖是黄河下游唯一重要蓄滞洪区,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京杭运河复航重要枢纽。

“十四五”期间,水利部门主动融入黄河战略,坚决扛牢重大使命,纵深推进全流域大保护、大治理、大发展,不断将政策机遇转化为发展实效。在推进河湖生态治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和成效。一是精准调度生态水量,实现“还水于河”。水是河湖生态系统的基础,水流是河湖健康的核心标志。以大汶河、柴汶河、泗河、洸府河等4条骨干河流为重点,建立健全拦河闸坝联合调度机制,依托全流域618座水库群,精准调度生态泄流,河道有水河长逐年拓展。特别是大汶河自2022年以来,戴村坝断面生态流量持续达标。二是严格岸线分区管控,实现“还地于河”。强势推进河湖“清障治乱”系列专项行动,累计清理各类河湖问题2800个,全面肃清乱建、乱堆、乱占、乱采等顽瘴痼疾,东平县黄河“清四乱”入选全国十大典型案例。创新开展大汶河滩地集中整治,2.5万余亩河滩土地实现化零为整、统一管理,全面解决人河争地历史性难题,铲除河湖“四乱”、面源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滋生土壤,有力推动河岸带生态功能恢复。三是系统实施全域治理,实现“还绿于河”。着眼全流域、统筹全要素,充分整合防洪治理、水系连通、水土保持等项目资金,“十四五”期间,累计投资超过14亿元,实施大汶河干支流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建设滨水生态空间,创建淮河流域幸福河湖1条、省级幸福河湖32条,打造省级水系绿化样板河道4条,骨干河道绿化率达到100%,省控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7.5%,传统行洪河道实现四季常绿、清水长流。四是纵深推进多元融合,实现“造福于民”。 借力优质水资源、良好水生态、健康水环境,不断拓宽“两山”转化新通道。精心打造10条省级效益河湖,带动生态产业规模60亿元,惠及群众55万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破题落地,“泰山水保共富贷”“肥城坡耕地流转”两个“全省首单”落地泰安。明石桥、大汶口、戴村坝等文化景观节点串珠成链。汶河湿地公园、肥城黄金沙滩、天颐湖花海等特色旅游项目密集“走红出圈”,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和群众增收的强劲引擎。

谢谢!

 

2025-11-26    16:13    泰安日报记者

今年是全省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三年专项行动的收官之年,请问专项行动以来,我市在农村供水保障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微信图片_20251126162337_1471_124.jpg

2025-11-26    16:13    李强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农村供水事关民生福祉,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大事。“十四五”期间,特别是农村供水水质提升行动以来,我们锚定“村村通、户户通、时时供、优质供”任务目标,先后新建水厂6座、改造提升水厂17座,实施主管网延伸2700余公里,集中对2005个村实施供水工程建设改造,全市农村供水规模化覆盖率、自来水普及率由2022年的63.59%和90.76%,分别提升至96%和99%,水质合格率达到100%,农村饮水条件取得历史性改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建成了全域覆盖的工程保障网。立足地形条件和水源禀赋,因地制宜推进工程建设。在肥城、宁阳和东平,全面打破城乡界限,通过“骨干水厂+管网延伸+末梢提质”形成“全域联通、城乡一体”大水网,规模化覆盖率达到99%以上。在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等城市周边,依托3座城市自来水厂,延伸覆盖29个乡镇684个村。在偏远山丘区,集中实施“找水、净水、输水”三步攻坚,实行地表水、地下水和山泉水“三水”联供,累计新建、改造水厂13座,新打取水井193眼,铺设干支管网5017公里,18万山区群众彻底摆脱“靠天吃水”困境。

二是构建了直管到户的管理服务网。坚持工程建设与规范管理同步推进,全市累计组建县级供水公司10家,以乡镇、片区为单元,打造专业化管护队伍18支,落实村级管理员3120名。将20座集体、私营水厂以及186座单村供水站统一移交、全面统管,形成“政府主导、分区运维、直管到户”的农村供水管理服务体系。

三是形成了稳定可靠的安全防护网。始终把水质安全作为农村供水的生命线。针对220个农村供水水源地,全面落实保护措施,强化源头管控。积极引进“多介质过滤+反渗透+消毒”水处理新技术,累计安装净化消毒设施设备265台(套),确保过程安全。创新推行农村饮用水自备井封停,累计切断自备井285眼,杜绝水源混用,保障末端达标。会同卫健、生态环境等部门常态化开展水质检测,形成“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全链条水质管控体系,持续守牢农村饮水安全底线。

谢谢!

 

2025-11-26    16:17    大众网记者

近年来,泰安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水利项目建设投资连续实现高位增长。请问“十四五”期间,水利项目建设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效?“十五五”时期,水利工程建设将重点投向哪些领域,有哪些计划和安排? 微信图片_20251126162356_1476_124.jpg

2025-11-26    16:17    阴军伟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十四五”时期黄河战略和“两重”建设等重大政策利好叠加释放,水利项目建设迎来进度全面提速、投资高速攀升的“黄金时期”。

全市水利部门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紧紧围绕防洪排涝、供水保障、河湖治理、智慧水利等重点领域,先后实施了189个重点水利项目,计划总投资高达150亿元。在防洪排涝方面,先后实施了262公里河道防洪治理、5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座大型拦河闸重建以及东平湖系列防洪工程,大汶河、柴汶河等骨干河道重点河段防洪标准提升到50年一遇,大中型水库调洪能力提高到1.2亿方,东平湖洪水外排能力提高到450立方米每秒。战胜了2021年东平湖历史罕见秋汛,应对了大汶河、石汶河等29轮暴雨洪水过程。在供水保障方面,建设了8个重点水源工程、8个引调水工程、6个灌区工程和一大批农村供水工程,新增水资源开发能力9000万方,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63万亩,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在河湖治理方面,累计实施河湖生态修复及水土流失项目26个,完成东平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国家试点建设,建成淮河流域幸福河湖1条、省级幸福河湖32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5.11平方公里,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12条,新增省级水利风景区2个。在智慧水利方面,建成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河湖长制等各类智慧化管理平台8个,打造12条省级数字示范河湖,建设12座水库现代化运行管理矩阵,改造提升10座大中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大汶河数字孪生流域投入实战应用。

当前,正值“十四五”收官冲刺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重要窗口期,我们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前瞻性谋划了168个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民生水利项目,已初步形成“十五五”重点水利项目清单,总投资402亿元,是“十四五”的2.7倍。重点投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更加安全韧性的防洪减灾体系。以大汶河流域防洪减灾综合治理为抓手,系统推进18条中小河流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北部山区、肥城北部、新泰东部等重点区域山洪灾害治理。稳妥推进新建中皋水库、东平湖蓄滞洪区治理等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构建“上蓄、中疏、下排”全流域防洪减灾新格局。二是构建更加集约高效的供水保障体系。规划建设2座大型水源工程,实施一批重点水库增容工程,持续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论证实施引黄调水东延工程,用足用好引黄指标。规划建设一批再生水利用工程,持续扩充“第二水源”。大力推广节水设施、节水项目、节水产业,不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三是构建更加生态和谐的河湖治理体系。持续推进母亲河复苏,创新打造一批幸福河湖,计划2030年底前,建成省、市级幸福河湖总数不少于100条(段),惠及村(社区)1000个以上。实施泰山区域水土流失系统治理,每年治理面积75平方公里以上。四是构建更加协同多元的融合发展体系。立足水资源流域性特征,以流域为单元,统筹规划,多元整合,一体推进防洪减灾、水源开发、生态治理、智慧水利、灌溉排涝、移民扶持等多任务协同,集中改善水资源、水生态等刚性资源供给,持续助力现代农业、节水产业、文化旅游等多行业融合发展。

谢谢!

微信图片_20251126162328_1470_124.jpg

2025-11-26    16:21    主持人

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会后请联系市水利局办公室,联系电话:8567706。

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Powered by www.newstaian.cn.All rights reserved.

泰安新闻发布 技术支持:泰安传媒集团 鲁ICP备14011259号